在中印边境的拉达克地区,每当印军哨所迎来午餐时间,那场景着实有些奇特。你瞧,印度教士兵端着盛有咖喱豆配馕的锡盘,穆斯林士兵则得前往另一边领取不含猪肉的羊肉饭,而低种姓士兵只能默默在角落里用餐。就在同一支部队的饭桌上,宗教与种姓如同无形的界线,将士兵们划分得清清楚楚。
宗教和种姓:吃饭时的隐形规矩
印度教士兵对牛肉那是坚决不碰,因为在他们心中,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;穆斯林士兵同样严守教义,猪肉绝不在他们的饮食范围内;而锡克教士兵更为讲究,他们认为加工食品 “不纯净”,连碰都不碰。
为了应对这些复杂的宗教饮食规矩,印度陆军不得不做出规定,每个营至少要设立 3 个厨房,分别服务于印度教、伊斯兰教以及锡克教士兵。这还不算完,部队里约 30% 的印度教高种姓士兵只吃素食,所以还得专门再设一个 “素食厨房”。
即便同属一个宗教,种姓的差异也使得饮食待遇截然不同。低种姓士兵很难获得新鲜蔬菜这类所谓 “干净食材”,大多时候只能啃罐头、吃干粮。2021 年印军自己发布的报告就指出,在克什米尔地区,低种姓士兵营养不良的比例比高种姓士兵高出 17%,这显然与饮食方面的歧视有着密切关系。
后勤保障:从厨房到战场的麻烦事
印度南北饮食习惯差异巨大,北方人偏爱馕搭配咖喱,南方人则每餐都离不开米饭和椰子制品,想要制定统一的野战口粮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目前印军主要使用的 “Amrit” 野战口粮,虽说号称 “适合所有人”,但里面含有洋葱(部分宗教认为其 “不干净”)和小麦(南方士兵更钟情于大米),实际上真正能派上用场的还不到一半。
在海拔 5000 米的拉达克地区,一到冬天,物资运输只能依靠飞机。然而,运输机的运载量有限,弹药和燃料是优先运输的物资,热乎饭就很难保证了。士兵们每天只能吃预包装的 “冻干咖喱饭”,就算泡开了,味道也寡淡得很。2020 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,一群士兵因为吃了过期口粮,集体闹肚子。再看看咱们中国边防部队,在同样的地方,早就能够利用高原保温餐车,让每个班的战士都吃上热乎饭了。
吃饭问题直接影响打仗能力
部队里那 30% 的素食士兵,由于缺乏足够的动物蛋白,相比吃肉的士兵,体重轻了 4 - 6 公斤,耐力测试合格的人数也少了 12% 。2022 年印度国防部的数据表明,边境部队中吃素的士兵冻伤率比吃肉的高出 23%,看来缺乏蛋白质,确实难以抵御严寒。
分餐制以及饮食上的歧视,让部队内部矛盾丛生。2019 年克什米尔冲突期间,有一支印军部队就因为 “穆斯林士兵不愿与印度教士兵共用一套炊具”,结果耽误了进攻时间。这种因吃饭引发的矛盾,对部队团结的影响可不小。
改了三次都没成:想统一吃饭太难
1980 年、2005 年、2018 年,印度军方先后三次试图推行 “统一厨房” 计划,可每次都被宗教团体搅黄了。2018 年那次尤其夸张,锡克教士兵集体请愿,声称 “混在一起做饭会弄脏食物”。
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吧:美军虽然也有犹太教专用餐等特殊安排,但通过汉堡、意面等 “通用菜单”,统一了主流饮食;土耳其军队更干脆,直接规定 “宗教禁忌要给打仗让路”,边境部队统一食用鸡肉和豆子,谁也不许挑三拣四。
其实,印度军队的饮食问题,就是将社会上的复杂矛盾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军营里。一支军队要是整天都在琢磨 “谁能吃什么”,而不是 “怎样才能打胜仗”,其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影响。从拉达克哨所那分餐的队伍,到三次失败的改革尝试,印军这看似 “奇葩” 的饮食状况,归根结底是这个国家在 “军队现代化” 与 “传统习俗” 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—— 可要知道,战场可不会因为所谓的 “饮食特权” 而手下留情。
睿迎网配资-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-有保障的股票配资公司-中国投资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